2014年1月13日 星期一

詩與書道...

「青青河畔草,綿綿思遠道..」, 中華民族是一個詩的民族,中國人比世界任何民族都有更濃更深的詩情;「千山紅樹萬山雲,把酒相看日又曛..」,詩的形式不但深入生活,詩的語言也融入了日常的語言。在過去能賦詩填詞是開科取士的條件之一,自天子以至於庶人幾乎都喜歡讀詩甚至寫詩,在日常生活中也到處洋溢著詩詞的芬芳。
   
「天增歲月人增壽,春滿乾坤福滿門」,
中國自古有詩國之稱號,世界上找不出第二個國家,詩與生活的關係像我們中國人這麼密切的。中國人過年把詩貼在大門口,稱為春聯;每家牆上掛的字畫,都是詩語;男女青年談情說愛,把詩句題在紅葉上,繡在絹帕上;到廟裡抽籤,籤條上有詩;在家裡喝茶,茶壺茶杯上亦有詩;夏天天熱拿起一把扇子,扇面上有詩;說個笑話、打個謎語,用詩;嬰兒夜哭寫一張「天皇皇地皇皇,我家有個夜哭郎」的紅條兒收驚,用的也是詩。
總之,中國人一生下來,就跟詩發生了密切關係,也因此有人稱中華民族是詩的民族。由於詩或韻文的形式深入生活,詩的語言也融入日常的語言,一般人交談,引出幾行詩人的名句來,並不是稀奇的事,朋儕之間書函往來、賀節拜年、祝壽慶生,也都作興以詩來表達。中國人追求生活的最高理想,每每以詩來表徵。王國維在《人間詞話》中,便以詩詞來分別代表人生、治學的三種境界︰「昨夜西風凋碧樹,獨上高樓,望盡天涯路。」是一種;「衣帶漸寬終不悔;為伊消得人憔悴。」是一種;「眾裡尋他千百度,驀然回首,那人卻在燈火闌珊處。」是一種。不但深得詩意,也使人生如詩。
  然而,這值得我們驕傲、珍惜的優美傳統,正逐漸式微。今日的詩國子民,已經不再讀詩了;儘管當代兩岸的詩壇百花盛放,春景燦爛,但一般人仍然視而不見、聽而不聞、冷漠以對,工商業掛帥、物欲橫流的霧翳,已經使很多人變成了詩盲..
  當僅占人口中少數又少數的詩人,孤絕地立於文學創造的頂端,他們的心情是寂寥的、落寞的。他們多麼盼望,這世界有更多的愛詩人,走進這宏麗的詩詞殿堂,在這「靈照之戶,應物之軒」(柳宗元語)中熙然而歌,婆然而舞,盡情徜徉,歡喜讚歎;放眼飛閣亭榭的檻外,展望一個詩國再興的明日..

「玉骨冰肌不染塵,隴頭幾樹笑迎人;東風驢背山巔雪,獨占江南第一春」,河洛文化淵遠流長,珍貴的「河洛漢詩」與「漢韻古樂」,數十年來在台灣和東南亞竟意外的得以宏揚與光大,「小陽時節暖如烘,攜杖漫遊小院東。雪映遠山涵鬢白,菊殘荒圃遜楓紅。乾坤滿眼情何似,歲月驚心思不窮。樽酒樓頭堪一醉,浮生閒日幾回同。」其實,詩情與詩韻之美,早蘊藏在我們世代的文化傳承之中,是取之不完,掘之不盡的..
侯老師嘗云:其先嚴端莊先生沉潛經史,逢年過節,一切遵循古禮習俗,春節撰寫春聯應景,年年如斯,未曾間斷。我讀書到小學四年級時,父親望子成龍,把寫春聯的差事交在我手裡,希望子繼父業,耕讀不墜家聲。一個稚齡頑童寫春聯,字如龜行鴉步,哪能見人,好在丟臉丟在自家門裡,外人嗤笑,裝聾作啞就好。由於有此一段因緣,即使離鄉背井,每年春節,我仍會書撰幾十副春聯以供書法同好參考使用。前數年的毛筆春聯字稿、書、畫及作品原稿,還蒙國家圖書館收藏。連續兩堂書法課,我們不但得授研書法精髓,亦蒙 老師饋贈其新出之大作「春融融」,及幫我們書春聯...,真是收益良多,無任感篆也!

詳網頁連結: http://halloflifesjourney.blogspot.tw/