2014年10月10日 星期五

讀洪範九疇劄記

讀「洪範九疇」剳記

發表於─1990.04.15 曾榮獲中華民國優良學術刊物獎之

“The journal of Revolutionary Thoughts”

林明德 

    洪範九疇是中國有文字記載以來,最早的治國成功範例(經驗),可惜史記上也是很簡略的提了一筆而已。其文云:「武王已克殷,後二年,問箕子殷所以亡,箕子不忍言殷惡,以存亡國宣告。武王亦醜,故問以天道」1照這段話的意思,只最後一句「故問以天道」和洪範九疇有關係而已,前面的只是說明問天道的動機和經過,如果不去對照書經洪範九疇的記載,根本就不知道所謂「問天道」是何所指了。

    按書經洪範篇的註釋:「洪是大,範是法,漢志說,禹治洪水,錫洛書,法而陳之,洪範是也,史記,武王克殷,訪問箕子以天道,箕子以洪範陳之,是洪範發之於禹,箕子推衍加增了以成此篇,故篇內曰而曰汝,是箕子告武王的話,今文古文皆有。」2其大意又註說:

「這一篇通篇,以皇極為九疇的根本,仍依洛書之數,按孔子曰,天與禹神龜,負文而出,列於背,有數至九,禹遂因而第之以成九類,至洛書有數至九者,四奇居四正,以三相乘而左旋,是參天之數,四偶居四隅,以二相因而右轉,是兩地之數,當中的五,不與奇偶相乘

,而為三二之合,是人之位,人居天地之中,必為天地立心,然後可上贊化育,下盡物性,皇極為九疇之本,即此意。」3

依照上面所介紹的,我們知道洪範九疇是根據洛書的數所演繹出來的,而洛書又如何演成洪範呢?這其中還有一本書沒提到,那就是六經(現在只存五經)之首的易經,而易經甚為深奧,不是一般人所能普遍認識的,也因此,這本擁有治國寶貴經驗的好書,就被忽略了

。筆者因有機會拜讀了陳立夫先生所著「易學應用之研究」一書,從而獲得一點常識,才對這篇名著能有一點淺薄的心得,謹此作成讀書剳記,敬盼能引起讀者的共鳴,並藉收拋磚引玉的功效。

    剳記之一(洪範九疇溯源)

    由於上述的瞭解,我們知道洪範九疇雖然是禹所發明的,但見諸於文字則是周代的事,是周武王專程去拜訪箕子,請教箕子的專論,要解釋它,須由易學著手。大家都知道,「易更三聖」(如從伏羲算起

,連周公應是四聖才合理),周家父子佔了兩位(周文王和周公旦),這是歷史上大家所公認的。武王是文王的長子,是周公的哥哥,武王雖是軍人,但由於家學淵源,且是實際領導革命成功的皇帝(滅紂之戰是武王打的),可見其學養也是很好的。

    史記說:「武王徵九牧之君,登豳之阜,以望商邑。武王至于周

,自夜不寐。周公旦即王所,曰:「曷不寐?」王曰:「告汝,維天不饗殷,自發未生於今六十年,麋鹿在牧,蜚鴻滿野。天不享殷,乃今有成。維天建殷,其登名民三百六十天,不顯亦不賓滅,以至今。我未定天保,何暇寐!」王曰:「定天保,依天室,悉求夫惡,貶從殷王受。日夜勞來,我西土,我維顯服,及德方明。自洛納延于伊汭,居易毋固,其有夏之居。我南望三塗,北望嶽鄙,顧詹有河,粵詹雒、伊,毋遠天室。」4由以上武王告訴周公的話裏,可看出武王之雄才大略,憂國之功,安民之殷,心計之遠,氣魄之壯;甚至以後周公之長期經營洛陽,也是遵照武王之指示而然的,可見武王之能。

至於箕子,他本來是殷的太師,雖曾因諫紂被囚,但始終不臣周

,仍算是武王的敵人。箕子之所以願意將天道傳終武王,固然因武王是皇帝,有權力可以推展文化,能達到其學術濟世的目的,但是洪範九疇滿紙都是陰陽五行,如果武王不信陰陽五行之說的話,就算箕子存心要把握機會,來闡揚文化,也不會如此熱心的。何況武王是易學世家的長子,弟弟周公又是易學大師,不但精通易學,還是八卦爻辭的著作者,何以還會輕易移樽就教,親自去拜訪箕子向他討教呢?

這由箕子所說的九疇,可以窺得答案,同時也可以知道,為何易經只言陰陽,而未及五行的原因了。

    剳記之二(五行理則的應用)

按照箕子的說法,陰陽五行是太極本體所具有的,要說明易學之應用,才需要談到五行;又因其應用上的原始理則,應用時又要看應用的對象和層次而活用,所以才值得向武王解說。

由此推測,箕子可能是當時對於易學應用之研究,具有專門權威或心得的名學者,所以武王才會那麼虛心的去請教於他。當然也不可忽視政治作用的因素,因為武王滅紂時,祇是攻佔殷的中樞(後來又自動撤回)而已,還有很多諸侯國未亡,不願臣周的人還很多,否則周公攝政時,就無需集中那些(頑抗的)遺民,而又親自出鎮洛陽,也不會任箕子去朝鮮了。(否則今天韓國的文化和國旗,恐怕就不會是現在的這個樣子了。)

箕子對於五行理則的應用,在告訴武王的九疇中,說明得很詳細

。例如整體性的綜合應用,是九疇的次序和依據。個別性的是五行本身,是論天道的,列為第一,叫做五行。應用於人道的,列為第二,叫做敬用五事(包括仁、義、禮、智、信)。第三是應用於政事的(

包括農政、經濟、交通、內政、住宅興建、教育、外交、司法、軍事

、治安等等)叫做農用八政。第四是應用於天文、氣象、曆數的,叫做協用五紀。第五是應用於鞏固領導中心的,叫做建用皇極。第六是應用於治道的(包括行政管理、政治革新等等)叫做乂(治)用三德

。第七是應用於解決疑慮問題的(包括向下授權、分層負責、尊重民意、鼓勵人民參與國事的開放作風等等),叫做明用嵇疑。第八是應用於釐訂政策方針的(包括決策和措施)叫做念用庶徵,第九是應用於人事行政、民生樂利的(包括人事任免、獎懲、照顧人民大眾生活、導引民心歸向等等),叫做嚮用五福,威用六極。5

劄記之三(九疇體用之詮釋)

    以上九疇,就是禹治國所用的九大綱,可說是五行理則具體應用的範例。洪範篇原文有如下的一節,文曰:「箕子乃言曰,我聞在昔

,鯀治洪水,汨陳其五行,帝乃震怒,不畀洪範九疇,彝倫攸斁,鯀則殛死,禹乃嗣興,天乃錫禹洪範九疇,彝倫攸敘。」5

這段是箕子答覆武王求教時,開頭所講的話。大意是說:我聽說從前唐虞時代,洪水為害,禹的父親鯀用隄障的方法,堵塞了洪水的去路,水是五行之一,水性潤下,原該應用疏通的方法,因為五行是自然的循環理則,有其自然的次序;今用隄障的方法,一行堵塞了,就亂了五行自然陳列的次序,所以上帝才大怒(當時還崇尚神權,所以藉神旨來說明,如用現在的話講,應是違反了處事的理則,或是工程技術的定理),不肯賜給他洪範九疇,所以他才歸於大敗(鯀因治水失敗,被處死刑,一說是被放逐)。鯀死了以後,他的兒子禹嗣接他的職位,禹有五行的理念(就是有科學的頭腦),知道水性宣順不宣逆

,就應用五行的理則,改用疏通的方法,於是一行順,五行都順,他成功了。天也賜給他在洛水撿到神龜(一隻大龜)雖然龜背上只有數目符號,沒有文字,但陰陽五行的道理已在其中,他就依其次序演為洪範九疇,因為符合了五行理則的要求,所以成功的條件一切都具備了,用之於施政,民心自然就歸向他了,所以祇要照著五行的理則去行事就對了。(按今陳立夫先生的易學應用之研究第一輯中之易學導言

,其對五行之解釋為:「其行動向上者,以炎上性之「火」代表↑,其向下者,以潤下性之「水」以代表之↓,其由一點向四面八方發展者

,以枝葉莖根同時生長之「木」性,以代表之  ,其由四面八方向一點集中者,以凝聚結晶性之「金」,以代表之   ,其平行不傾者

,則以趨向平坦性之「土」,以代表之  ………。昔人誤五行金木水火土為五物,是為大錯,苟為五物,何以稱為五行,其理甚明,此一錯誤,實使吾國文化由動變靜,損失至大。」)7

箕子接著又作進一步的解釋,其大意說:九疇中的第一疇五行,是說明氣之運行及天地的由來,其餘八疇所說的都是應用,五行獨不說用,是因為其餘八疇,都是根據五行的理則實際應用之事例。正如其餘八疇都言數,獨第三疇「土」不言數一樣,故論天的,叫做五行

,屬於人的,叫做五事(仁、義、禮、智、信),以五事參五行綜合應用,自然就天人相合了。8

因為形成天和人的原素,都是宇宙本來所具有的,都包括在「一」(太極)之內(同源於誠)。所以「一」的生數是「氣」之始,也是代表「水」的生數。「二」的生數是代表「火」,因性炎上,所以也是「氣」的顯著,故配以敬用五事。「三」是代表「木」的生數,因其性是由一點向四面八方發展的,「氣」更加顯著,故配以農用八政

。這是人遵循天的理則,「誠、仁、中、行」來處理眾人之事的必然結果(所以暴政必亡)。「四」是「金」的生數,因其性由四面八方向一點集中,凝聚結晶,「氣」更加顯著而又顯著,故配以協用五紀

。「五」居八數之中,是「土」的中氣,統攝四時,其性平行不傾,也兼具無常性和隨附性,所以中央既可支援各方,也可以統攝各方,故配以建用皇極。「六」是「水」的成數,「氣」合而成形,故配以乂(治)用三德。「七」是「火」的成數,「氣」合而形已著,故配以明用嵇疑。「八」是「木」的成數,「氣」合而形愈著,故配以念用庶徵。「九」是「金」的成數,「氣」合而形更著而又著,且能長久,故配以嚮用五福,威用六極。9

剳記之四(九疇的政治哲學)

依上述的實例,一和六的數都屬「水」,二和七的數是「火」,三和八的數是「木」,四和九的數是「金」,五的數在一二三四五六七八九的次序中,佔中央的位置,代表「土」。所以說,九疇是五行整體性綜合應用的範例,是根據易學演繹出來的,至於其他細目的應用,箕子也列擧很多很詳細的範例,祇是全部屬於哲學性的提示,實用時還需加以演繹而已。例如味的方面,水代表鹹,火代表苦,木代表酸,金代表辛,土代表甘。此五味的應用細目中,就包括有藥理學之應用在內,再如:山、醫、命、相、卜、天文、人文、政治、曆數

、音律、物理、化學、電學等等,幾乎無所不包,10無關本題的,就不多贅述了。

總之,洪範九疇,是治理國家高層次的應用方法之具體範例。其步驟是本此五行理則,而設計大綱,再分細目,一層層的分門別類的演繹下去,而及於萬事。在實際應用上,不可忽略各疇間的相互關係

,和整體性的綜合運用才可以。人是宇宙間自然的產物,依存於地球之上,生活於天覆地載之中,縱使能夠暫時的離開脚下的地,也無法離開頭上的天,而生存到另外的一座虛空中,就算人類已經征服了月球,或其他任何的星球,也是同樣要依此理則生存的。

張載(橫渠先生)云:「乾稱父,坤稱母;予茲藐焉,乃渾然中處。故天地之塞,吾其體;天地之帥,吾其性;民吾同胞,物吾與也。

11所以無論世界上任何國家的人民,其生活、行為、活動,都無法脫離這個理則範疇是無疑的。故均應以天、地、人為本,遵循五行理則所設計出來的方法,而遵照這方法,去求生存發展才是正確的,也才會容易成功;可惜有一些讀史不求甚解的人們,竟認為中國沒有好東西,甚至誣指「五行之學」為邪說謬論,實在令人訝異與痛心!

史學家們有云:「六經皆史」。誠然,就以書經上這篇洪範為例吧,它不僅補足了史籍的不足,而且詳細地介紹了我國歷史上,盛世隆治的具體方法,魏徵在諫太宗十思疏中曾云:「怨不在大,可畏惟人,載舟覆舟,所宜深慎……。」12就是說人民好像水一樣,水能載舟,也能覆舟,而水性依五行理則,祇宜用疏導的方法,才有效果。證諸今之民主政治,何嘗不是一樣,一切皆應以人民利益為先;凡事祇宜疏導,不能用高壓的手段來處理。尤其在選擧時,候選人必須遵照「木」性的理則,經常以服務民眾的熱忱、謙和的態度,向四面八方發展(實際的為民服務),然後四面八方的選票,自然就會遵循著

,自然循環的理則「金」性,由四面八方向一點集中,讓這位賢勞卓著的候選人,高票的當選。(政府在施政上,亦是同此道理。)

 

結  論

讀史貴在取法活用,古人能從龜背上之符號,譯出洛書,從八卦符號,演出象、理、數,而及於萬事萬物之原理。外國人能由八卦排列的方程式之啟示,而發明電腦,我們豈能將此治國寶典之理則,視若無睹不加珍惜,願有志者深而究之。我國地大物博人多,歷史悠久

,文化發達,過去寶貴經驗累積之事例,多不勝擧,果能發揚光大,配合現代科學文明,相信不難重發異彩也。

中山先生在知難行易學說中,有云:「如能用古人而不為古人所惑,能役古人而不為古人所奴,則載籍皆似為我調查,而使古人為我書記,多多益善矣!」13他對中國傳統文化的發揚,並不是盲目的繼承,而是以絕大的理智作抉擇。因之, 他亦曾云:「夫孔孟古聖人也,非今之科學家也,且當時科學尤未發明也,孔孟之言,有合於公理,有不合於公理者。」14又說:「余所持之主義,特就先民所遺留者,發揮而光大之,並改良其缺點。」15

以上是 中山先生對中國文化的批評和取捨的態度,同樣的, 

他對西方文化現代文明,也不為其科學昌盛、物質發達,國富兵強等的優越條件所惑,而以 他銳利的眼光,超人的智慧與認識,作嚴正的批評與選擇;對西方文化的缺點,予以強烈的抨擊,對西方文化的優點,則主張積極的「迎頭趕上」。因此,他能排除中國人以往「食古不化」,讀死書、死讀書的陋習,對古書如此,對現代學理也是這樣。

由此,我們知道求學問,最要緊的是要懂得取捨,用功要勤,並不是有書就讀,讀了就相信,甚至於迷信,或是死啃硬啃,食古不化

。今天我們最需要的是,如何運用我們的智慧,以明晰善鑑的頭腦,將所有自古傳下來「珍貴」的文化資料,加以靈活的運用,配合我們的需要,知道那些是有用的,便加以汲取,不合適的則視同垃圾般,棄之猶恐不及(或作為避免重蹈覆轍的借鏡),使我們能夠朝此「捷徑」,戮力研究,覓取我們所需要的一切,做到「使書為我用,我不為書所奴」的境地,此方是我們今後所要努力的方向!

註 解:

1:司馬遷著,史記卷四,本紀第四,周。

2:書經白話新解,文化圖書公司印行,第四卷周書,洪範篇。

3:同2

4:同1

5:同3

6:同5

7:陳立夫著,「易學導言」,易學應用之研究,第一輯,中華書局印行。

86

98

1010

11:張載著,西銘,大學國文選,總政戰部印行。

12:魏徵著,「諫太宗十思疏」,古文觀止。

13:國文 孫中山先生著,孫文學說。

14:「平實尚不肯認錯」,雜著, 國父全書。

15: 孫文著,雜著,「中國革命史」。